您的留言性质:
学者摩罗:让国宅统一于中华文化图腾之下
 

在近年来文化界掀起“国学”复兴高潮的背景下,“国宅”的提出同样被文化界人士认为是肩负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元素。在被誉为“民间思想者”的著名作家摩罗眼中,国宅既是现实的精美建筑,也是一种一以贯之的中国式精神文化图腾,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国人的居住梦想,才能让少数精英和普罗大众共同去享有和品味中国文化的深邃底蕴。

作为一位文化界著名的思想者,你如何看待“国宅”概念的提出?

摩罗:我认为现在提出“国宅”的概念是非常符合当下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古语有云,“知彼知己”,我们在“知彼”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知己”。在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化、现代化之后,在充分了解了西方传入的居住方式和建筑模式之后,我们才能够回过头来去提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国宅。这也符合近年来文化界比较普遍的再回首打量中国自己的文化资源特质的趋势。

国宅是一个开放性的见仁见智的概念,也是中国人向往理想住宅和人居环境的集中体现。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你怎么理解“国宅”这个概念?

摩罗:居住体式其实不是靠想象力凭空构建的,它一定是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模式相协调的,与国家经济、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息息相关。

举例来说,我们印象中古时候乡间的住宅都是日不闭户,乡亲之间可以端着饭碗互相串门,但是更远古的体式完全不是如此。据考古发现,几千年前两河流域的住房,门不是开在地面上,而是像窗户一样开在墙的高处,有一种“闲人免进”的意味。这是因为人类远古都是祖先崇拜的宗教模式,祭祀家族神灵是最隆重的宗教仪式,是绝对排外的。而家就是这样的宗教场所,是属于私人的文化信仰空间。事实上类似的风俗至今犹在,比如某些乡村地区过年时候,外姓人甚至是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进家门,因为过年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仪式。

所以说,我理解的国宅,是要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背景里去探究和发掘其中的价值内涵所在。

按照《周礼》中的描述,国宅即官宅,属于少数精英人士的豪宅,而台湾对国宅的解释则是国民公共的住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融合这两种似乎明显对立的国宅概念?

摩罗:国宅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阐释的概念。在国家权力和资源上,古今中外都是由少数精英来把持的,但在文化层面上,精英和底层大众同样有共通的追求。所以说,国宅并不是单纯反映在一两个中国式的建筑上,而是应该维系在共通的文化内涵里。

比如,大富豪拥有自己的豪华建筑群,但其中一间房子会专门用作宗教祭祀的场所;而乡下的普通百姓即使再穷,每一家进门也都会有厅堂和照壁,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会缺少供奉祖宗的牌位香炉,无论是财富精英的豪宅还是老百姓的厅堂照壁,从文化层面仍然是共通的,是具体而微的文化诉求。

所以,无论是上层精英还是底层大众,只要统一于对中华文化底蕴的诉求,就能够共同拥有国宅理念。

在如今“西风”盛行的时代,很多呼唤“中国风”的建筑理念也在崛起。在奥运场馆区,象征中国文化的龙形建筑盘古大观和现代气息十足的鸟巢、水立方并存,似乎成为两种建筑文化并立的突出体现。在这种碰撞对立同时不乏融合的进程中,国宅应该走向何方?

摩罗:传自西方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社区,我内心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在现实中确有迫不得已存在的理由,对此我能够充分理解和认可。以现在中国人口规模和城市资源限制,想维持从前的四合院、小巷居住模式是不现实的,西方出现这些建筑也是因为人口膨胀而设法降低人均能源消耗的初衷。所以对于住宅而言,西化的建筑我在文化上持批评态度,但从务实的角度而言是万般无奈的容纳。

我认为成熟的开发商不应该盲目去追风赶潮,而应该充分在国宅的理念下,于现代化大的建筑体式中融入和点缀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国人自古讲求天人合一,对自然的顺应和依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本源。我在宁波看到“天一阁”藏书楼,那么局促的院子里仍然堆着假山挖着水池,而堆砌假山的每一块石头细细看去,都是动物的形象,这恰恰符合中国人对山水鱼虫的癖好。我觉得有能力的住宅小区应该添加一些曲径回廊、植物鱼虫和假山流水,这些园林元素尽管微缩促狭,但却能够让中国大众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找到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不需要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却一样使人们感觉与自然和宇宙相通。

在民居中中西结合是一种无奈和妥协,但是在寓有政治文化气息的公共建筑中整体西化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在这些标志性建筑物中,我们可以借鉴吸取西方技术上的先进经验,却不应该完全任由国外建筑文化和风格泛滥其中,北京东三环的某个电视台大楼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失败作品。希腊殖民者侵略小亚细亚的时候就将当地建筑变成了希腊风格,而我们在公共建筑中任由西方建筑风格的侵袭同样是一种殖民地心态,一种洋奴思想。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国宅,就应该反映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活观,决不能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国宅所表现的文化思想是“科学、尊贵、家的感受”,其中尊贵的含义就是要唤起民族自尊情结,这正和你上面所说相契合。你近年来大声疾呼中华崛起和国胆国魂,那么国宅的概念是否也应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胆魂?

摩罗:是的,国宅就是按照中国文化传统来安排建筑的风格和体式,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用中国文化来指导住宅的设计建造。社会上普遍把风水和科学对立起来,我觉得这是两个范围的概念,不能对立而谈。在国宅的概念中融入几千年来风水的理念,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中国房地产报)